2017年剛開年,一個個利好消息傳來,無論是手拉葫蘆、電動葫蘆等各類工程機械銷量大漲,還是國家大批量各項基建投資規劃的來襲,都為工程機械行業冬天添了旺盛的一把火,而隨著各大企業大批量訂單的來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回暖趨勢已然勢不可擋。
面對需求乏力的局面,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開始了長達5年的調整,業內也在擔憂與期望中備受煎熬。在此形勢下,轉型蛻變成為困境突圍的有效策略,工程機械企業開始苦練內功,調整自身結構,為未來發展蓄力。如今,隨著落后、過量產能的淘汰以及節能環保、智能高科技等技術的應用推進,隨著供給側改革以及用戶需求重視的提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逐步從結構病變的格局中解放出來,這成為了本次回暖的重要基礎。
回暖因素一:國內下游基建回暖
2016年以來,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增速回升,各地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規劃的基礎設建設項目陸續落地,推動基建行業需求持續回穩,工程機械行業也隨之出現復蘇跡象。
2016年財政貨幣基礎設施投資維持高位,全年增長15.7%,成為拉動投資和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其中新開工和施工項目全年增速達20.9%和10%,較2015年大幅提高15.4和5.7個百分點;同時,房地產建筑需求明顯回暖,投資增速從2015年1%反彈至6.9%,帶動下游挖掘機等工程機械設備利用率明顯改善,行業需求在經歷連續5年的下降收縮后,開始走出低谷持續回暖。
跨入2017年,基建投資延續了2016年增長的投資基調,全國各地新一輪重大項目投資相繼開工,擬定的投資項目數額更大,動輒從千億到萬億不等。比如,湖北、陜西、河南等地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均達千億元以上,江蘇首批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高達1.33萬億,陜西2017年將安排省級重點項目600個,總投資額3.7萬億元,年度投資4820億元。
回暖因素二:PPP為基建投資注入活力
過去幾年,我國的基建投資同樣不少,但工程機械行業卻持續待在“寒冬”,主要原因還是資金問題。實際開工量不足、資金落實不到位,導致了基建投資的乏力,因此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將成為行業是否能夠回暖的重中之重。而PPP在2016年開始進入了收獲期,2017年更是走向高峰期,為未來的基建投資注入了活力。
2016年,PPP占基建投資比將達25%以上,對未來3年工程機械產品需求明顯提振。2016年PPP項目落地規模超過4萬億,進入采購和執行階段投資額達2-3萬億,占基建投資比重達到15%,很多央企平均訂單增速超過20%。
有關專家表示,從數據可以看出,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PP市場。預計2017年PPP項目落地規模或達3.8萬億元,將迎來落地高峰期。2017年,發改委對PPP項目的批復和推介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從發改委在PPP領域的分工和近期出臺的政策來看,能源、農業、林業、高速公路、重大市政工程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將成為2017年發改委PPP項目工作推進的重點。
回暖因素三:海外工程與基建投資機會巨大
亞洲開發銀行2月28日發布報告,重點強調了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和更新換代以及極大增進民營投資的必要性,到2030年,亞洲地區新興經濟體須為從交通網絡到清潔水資源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高達26萬億美元的資金。
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積極規劃六大經濟走廊建設。隨著全球基建建設進入新的加速周期,工程機械行業的上升周期已經來臨。2016年中國一帶一路推進明顯加速,中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同比增長36%,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145.3億美元。
回暖因素四:老舊落后工程機械的淘汰
工程機械設備的淘汰周期一般在8-10年,從2007-2009年行業高峰期至今,大量工程機械設備面臨報廢和更新換代的需求。局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市場保有量在700多萬臺,而老舊設備占比超過1/3,約有240萬臺左右面臨淘汰,這將為新機銷售提供市場空間,有利于進一步拉動行業需求。
回暖因素五:國Ⅲ排放標準強制實施
環保部于2016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三標準”,為緩解工程機械行業產能壓力提供了政策支撐。這一強制性環保要求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意味著更高的污染排放控制標準和更高的生產成本,也意味著一批達不到這個要求的生產企業將被強制性退出市場。隨著環保部對工程機械國三實施的強制排放標準,一場針對700萬臺在用工程機械設備的清查計劃正在拉開大幕。這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為240萬排放超標的老舊工程機械設備退出市場邁出的第一步。優勝劣汰必定會為工程機械帶來新的機遇。